宋缔 第三十章赵祯的试验田(1/2)

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,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

本站域名已更新,请记住:www.wcxsw.la

    而掌柜的看着赵祯的赏钱高兴的合不拢嘴道:“小衙内真是心善的人呐!这些孩子跟了你以后必然享福的!”

    “我给你出了那么好的注意,以后我来你统统给我打七折怎么样?!”

    “小衙内真会开玩笑!”

    “瞧你小气的样子,以后你就是跪着求我来,我都不一定来嘞……再商量一下七五折如何?”

    在赵祯的死缠烂打下,掌柜的拿人手短,只得同意七五折的优惠,看着离开的赵祯,店中的大伙计不屑的说道:“败家子一个!还好意思讲价?”

    啪的一声,胖掌柜一巴掌糊在他的脸上:“你小子这对招子可以挖掉了!他是什么人先不管,光看他的阔绰和给我们出的主意,就知道他必然是官宦人家的子弟,小小年纪就有这样的脑子,将来入朝拜相也不是不可能!”

    彭七一路上紧盯着赵祯,看的他好不自在:“彭七你今天是怎么了?”

    “彭七是个直肠子,有些话实在憋不住!殿下您为什么要招死士?!”

    赵祯脸色大变的跳起,一把抓住他的前襟说道:“彭七你给我听好了!这些孩子绝不是死士,而且一个也不能少!

    我要他们都活着,活人才有价值,死士除了死的时候溅人一身血,其他什么用都没有!我东宫不许出现死士这种垃圾玩意,无论何时生命都是值得尊重的!”

    彭七看着暴怒无比的太子,迷茫的摸着头道:“那您要这些孩子干嘛?”

    “你没听说过:别人的垃圾是另一个人的宝物这句话吗?这些孩子都是宝贝,是折翼的天使!只要能用的好,他们能为我大宋发光发热,能抵得上十万军队!”

    看着进入荒院的赵祯,彭七摸了摸脑袋:“能抵得上十万军队?那要我们干嘛?”

    这院子是赵祯能找到最好的地方了,毕竟这时候找中人已经有些晚,又要快点把孩子们安顿下来,只有这个被荒废的院子合适。

    因为赵祯付钱爽利,中人并未多嘴,只是极有眼力的送来一些淘汰的家具和日常用品,赵祯付过小费后,他更是答应帮采购日用品来。

    两车的日常用品完全够八个孩子的用度,宋小乙指挥着孩子们把东西放到合适的地方,难怪孩子们叫他大管家。

    对宋小乙挥了挥手,赵祯飞快的离开进入马车,他现在要冷静一下,毕竟把一群孤苦伶仃的乞丐变成自己的试验田很残忍,好像自己利用了这些纯洁的小孩。

    但随之而来的却是蔡伯俙曾经对自己的忠告:你去收养小乞丐,让他们接受现代的教育,把他们培养成带动社会进步的基石,但是你要背上一点负罪感,这种感觉很难受所以我不去做,你去!

    想想小胖子当时吊儿郎当的神态,赵祯就气的牙根痒痒!

    蔡伯俙的理由很充分,谁让自己是太子?!

    马车中的赵祯闭上眼睛,用许多理由开解自己,比如给这些小乞丐提供了温饱,给他们住的地方,而且还要教授他们知识,甚至不要他们付出生命做自己的死士。

    心理安慰是强大的,这种不断的暗示让他慢慢的变得释然,彭七担心的看着马车,太子殿下进入车厢后就一眼不发,这与他平时的作风好像不大一样,难道是自己刚刚的话刺激到他了?

    但很快车窗中伸出的小脑袋打消了他的疑虑:“彭七去大相国寺!”

    “好嘞!”

    看着太子阳光般的笑容,彭七悬起的心也跟着放下,太子要去大相国寺,不用说也知道是去接公主殿下和王家小娘子的。

    赵祯的马车外观上没有什么特别,与世家大族的马车相比甚至还要低调许多,所有的侍卫穿着便衣,一副家丁护院的打扮,这种人在东京城内城满大街都是,并不惹眼。

    大相国寺是大宋国寺,也算得上老赵家的家寺,大概是因为宋朝皇帝更亲近与百姓的缘故,所以对往来的人没有一点限制。

    寺中的僧人还会收养一些流浪儿或是乞丐之类的,所以名声相当的好,老赵家也很欣慰,每年的主持都会收到官家赏赐的紫纱衣。

    相国寺占地极广,寺门高大庄严,但是却能容纳许多小贩和商贾在前院摆摊,售卖着许多商品,赵祯是第一次从正门入内,因为这里是不允许马车直接开进去的。

    当年太祖到这里都下马进入,后世的官家谁敢放肆打破这样的祖宗之法?

    看着琳琅满目的商品,赵祯很羡慕这个时代的商业繁荣,朝廷收的税极少,只有两种商人收税,一个是住税,一个是过税收。

    住税就是在当地有门面商铺,收税百分之三,而过税就是商贾经过城市,在城中叫卖所收取的税费,只有百分之二,细碎物品免税,且不准留难行旅,制止官吏勒索。

    因为税收的减少,商贩的积极性被调动,而且价格便宜公道增加了市场购买力,使得商业更加的繁荣起来,商业繁荣就带动了经济的发展,朝廷就有了钱。

    但是百姓的钱是百姓的,朝廷的钱是朝廷的,便宜老爹搞的泰山封禅什么的把朝堂的积蓄花的差不多了!

    从而导致百姓有钱而朝堂勒紧裤腰带的惨状。

    这个时代没有经济学家,即使掌管全国财政的三司使也只不过是一个好的会计。

-->>

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,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